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“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”将于10月18日在沪启幕在线免费配资,粤港澳近年原创的7台舞台剧目将亮相演出。
9月10日,上海媒体团来粤采访调研参演剧目,与舞剧《家园》、粤剧《双绣缘》、舞剧《英歌》、当代杂技剧场《站台》主创团队进行交流。
文汇报记者宣晶与当代杂技剧场《站台》导演江雄交流
“这次来广州看到了很多老朋友!”当天下午,刚结束广州粤剧院调研的文汇报记者宣晶表示,广东众多精品剧目令他印象深刻,他和这些舞台剧目的主创团队结下了多年情谊。
这支来粤“观演”的上海媒体团都在关注些什么?南方+记者为你一探究竟!
“在上海也时常接触岭南文化”
10日上午,广州芭蕾舞剧院排练厅内乐声悠扬。舞剧《家园》的芭蕾舞演员步姿轻盈,在铁架间翩然起舞,完成一连串高难度动作。
舞剧《家园》芭蕾舞演员正在排练
这部以大湾区侨胞故事为主线的作品,讲述了一段关于爱、信念与归属的动人篇章。记者在现场注意到,上海媒体团与主创交流时,尤其关注剧中融入的粤剧水袖、南拳、英歌、舞狮等岭南非遗元素。在其他舞台剧目的交流中,广绣、潮汕英歌舞、木雕等非遗也成为提问的高频词。
广州芭蕾舞剧院舞剧《家园》演出服装展示
青年报记者陈宏对粤剧《双绣缘》印象深刻。在观看完其快闪表演和剧目资料后,他称赞该剧舞台设计“审美在线”,“粤剧的剧情与唱腔虽然是核心,但时尚的舞美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,推广传统文化的效果也更好。”
粤剧《双绣缘》快闪表演
作为常驻上海的媒体人,陈宏对岭南文化颇为熟悉。他表示:“岭南文化一直充满活力,广东近年推出多部优秀剧目,深入挖掘本土内涵。即便在上海,我也时常接触来自岭南的文化元素。”
文汇报记者宣晶则直接表达了对舞剧《英歌》的喜爱。《英歌》总编导钱鑫在现场惊喜地认出这位老友:“从2018年《醒·狮》到《英歌》,我们每次去上海,他都非常关注。”
舞剧《英歌》主创团队与上海媒体团进行交流
宣晶也一直关注广东粤剧的动态,他表示:“从曾小敏主演的《白蛇传·情》以及今天看到的《双绣缘》,都能看到创作团队做了很扎实的工作。在这些作品中,能真切感受到广东文艺工作者发自内心地热爱着岭南文化。”
“沪粤两地文艺精品产生奇妙化学反应”
广东省是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主宾省。调研采访现场,上海媒体团尤为关注一个话题: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作品,是否将与上海国际艺术节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?
由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创作的当代杂技剧场《站台》备受关注。据了解,该剧场由“肩上芭蕾”创始人吴正丹监制,跨界导演江雄携青年艺术家联合打造。作品以“新马戏”形式,通过解构失重、抛接等杂技技艺,融入现代舞与肢体剧场元素。
“肩上芭蕾”创始人吴正丹接受上海广播电视台(SMG)采访
在场部分上海媒体人对吴正丹并不陌生。她曾经一年内在上海大剧院演出30多场杂技剧《天鹅湖》,还曾凭借杂技舞剧《化·蝶》将第31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“主角奖”收入囊中。
来自上海广播电视台(SMG)的记者在专访吴正丹时提问道:“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舞台上,《站台》会有什么新突破和新探索?”
吴正丹对此回应道:“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会汇聚很多新的理念很探索,我们也带着自己‘杂技剧场’这一创新性的理念而来,这一新颖的表达藏着我们对杂技的追求和态度。”
此外,部分媒体记者也表达了对粤沪两地文化艺术交流的期待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这些剧目正式亮相上海前,一些奇妙的互动正在悄然发生。
广州粤剧院党总书记、董事长林凯彬透露沪粤文艺交流新动向
广州粤剧院党总支书记、董事长林凯彬透露,9月14日上海宛平剧院将举办“当粤剧《双绣缘》遇到昆曲《长生殿》”的活动,昆曲名家梁谷音与粤剧名家欧凯明将出席此次活动。
除了粤剧与昆曲的对话,陈宏告诉记者,他个人很期待未来广东粤剧能与上海越剧产生更多互动交流,“也许上海的观众未必听得懂粤语,但好东西在这里从不缺市场。”
采写:南方+记者 赵媛媛
摄影:南方都市报记者 钟锐钧在线免费配资
网信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