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长平之战后,秦昭王没有让白起继续进攻赵国股票配资官方公司,可能是因为后勤问题。长平之战规模庞大,秦国为了取得胜利已经动用了全部力量,但战争结束后并没有从赵国获得补给。如果继续进攻,秦国的后勤可能会撑不下去,战争无法继续。这也是白起未能继续进攻的一个原因。
长平之战让秦国的实力受到了很大影响。如果此时继续发动新的战役,即使秦国赢得了战争,最终也未必能赢得天下。秦王不敢轻易冒险,因为如果输了,秦国将会灭亡,而白起的好战和残忍,使得投降者没有任何保障,长期下来无人敢投降。秦王不容忍白起继续领导三军,因为他认为白起不具备君主所需的德行和仁义。因此,白起的死亡似乎成为了必然。
几年前,王翦带领60万大军与魏国作战,说明长平之战的规模已经超出了那个时代的大规模战争的极限。即便是和魏国的战斗,参战人数也没有超过40至50万,战死的士兵约20万。而长平之战后,秦国损失惨重,因此即使是旗鼓相当的对抗,赵括还是失败了,留下的耻辱也只是在历史中流传了两千多年。
我个人认为白起之死有多方面的原因。首先,白起是魏冉提拔的,而秦昭王心中对魏冉和芈八子有些不满。其次,白起屡次立下战功,但却遭到了权臣的嫉妒,范锥不想看到秦国的权力集中在秦王和白起手中,因此试图制造君臣之间的矛盾。最后,白起虽然在战场上无敌,但在宫廷斗争中并不擅长,他终究只是臣子,而秦昭王所要求的,是一位忠诚听从的臣子,而这正是白起无法做到的。
展开剩余66%白起的目的是为了秦国的强大,而非为了个人的权力。他多次触犯了秦王的底线,作为一名将军,如果你仗着自己的军事才能而不听从君主的安排,最终将会被弃用。无论战争胜负如何,若不听命令,将来必定会被抛弃。
白起对战争的态度过于激进,尤其是在长平之前,他常常将歼灭敌军作为战斗的最终目标。实际上,长平之战后,白起的目标已经达成,赵国已经严重衰弱,秦国可以慢慢蚕食赵国的力量。但在秦昭王时期,外部环境并不适合进行彻底的灭国战争,尤其是三晋依然拥有一定的力量。秦始皇灭六国时,三晋已经在秦的持续贿赂下内部分崩离析。
问题出在秦昭王的反复无常,明明已经下令撤军,却又强行出征。后期的战争形势对白起再出征并不利,他一生未尝败绩,能感知战场的变化。当他拒绝出征时,意味着他认为没有胜算,并不是与秦王有矛盾。我认为,如果没有白起和范睢的矛盾,范睢的战略眼光其实更适合秦国长远发展。范睢对灭六国的战略判断和远郊近攻的策略,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关于苏代游说反间计的说法,我觉得有些不现实。战国时期的文献往往对一些小事大肆渲染,经过文学加工后显得过于夸张。长平之战之后,白起和范睢都是失败者,白起死后,范睢也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。
其实没有“异姓不能封侯”的说法,范睢就被封为应侯。白起并非来自完全普通的家庭,他其实来自一个没落的贵族家族。白起并不是从一无所有开始,而是来自秦国的望族。商鞅变法时,白姓贵族遭到打压,白起因此只能从基层做起,但这些经历使他快速成长,最终成为一代名将。
白起的悲剧在于他只懂得打仗,他的局限性注定了他的结局。长平之战后,秦国虽然已经支撑到了极限,但白起依然坚持继续进攻,这种不切实际的决策是不可取的。任何国家都可以趁机发起进攻,那时秦国很可能就会灭亡。大秦的成功并非依赖一时的胜利,而是通过长时间的耐力和空间换取。
白起应该意识到,他的死是因为自己无法适应变化。如果白起的部下不服从他的命令,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斩杀以示威严,而当秦王下令时,白起不从,那就意味着他的君主威信受损。因此,任何时候,不论任务是否合理,都不能轻易拒绝领导的安排。即使任务完成不好,那也是能力问题,但如果你连任务都不去做,那就是态度问题。能力可以培养,但态度决定一个人的本性。
如果白起不是这种性格,也许他就不会成为一代战神。天才往往伴随性格缺陷,白起宁愿站着死股票配资官方公司,也不愿跪着去讨好他人。历史上那些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,大多都有一种不被世俗动摇的心态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信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